寿县中医医院欢迎您! 微信公众号医院电话:0554-4022581
护理风采
当前位置:医护天地 > 护理风采 >

内瘘的护理

时间:2012-10-30 00:00:00 点击:0 作者:韩丽

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通过内瘘使患者体内的血液得以顺利引出,净化后回输体内。因此患者需了解一些有关内瘘的护理知识。

一、促进内瘘成熟

1、动静脉造瘘术前,加强手术侧血管的功能锻炼,避免在内瘘手术侧肢体进行抽血及静脉输液。

2、动静脉造瘘术后当天,伤口有轻度疼痛、肿胀或少量渗血,可适当抬高内瘘侧手臂(高出心脏10厘米为宜)以促进静脉回流以减轻肿胀,同时注意保暖,以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学会观察内瘘处血流是否通畅,如出血、肿胀严重,内瘘处血流震颤减弱或消失要及时来血透中心就诊。

3、动静脉内瘘手术后第二天,如伤口情况稳定,就可以开始进行轻微握拳动作,以增加瘘管血流,帮助瘘管的充盈。

4、术后1周内瘘处消肿可以正式握球锻炼,正确的握球运动步骤为:

(1)手臂伸直自然下垂,手捏橡皮健身球,用力捏球持续约5秒后,手放松,捏球、放松动作交替数次。

(2)交替捏球动作五六次后,手臂持续用力将球捏紧数秒,使血管扩张。用力且缓慢的将前臂弯曲持续数秒后手掌放松,手臂自然放下,重复以上动作持续15秒。

(3)如有血流不足或动脉化不佳时,可在手臂血管上方扎压脉带,时间最好不超过1分钟(注意!扎压脉带后,要时刻能感受到血流震颤,切勿完全阻断血流)血管充盈后再用力握球,以促进静脉动脉化。

(4)每天至少实施握球运动3~4次,每次持续15分钟。刚开始两天运动量可以由少渐增。

(5)术后2周,可再逐渐增加握球运动的量。

(6)术后10~14天左右拆线,动静脉内瘘成熟需4~8周,过早使用会导致内瘘闭塞及寿命缩短。

5、平时注意瘘管肢体保护如握拳运动、适当抬高等以促进血液循环,不要长时间摆放一个姿势。经常听吻合口杂音的高低或摸其震颤的强弱。

二、预防瘘管感染

1、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每次透析前、后保持手臂清洁、干燥。透析后24小时内勿沐浴以防内瘘穿刺点进水造成感染。

2、维护皮肤完整,勤剪指甲,避免抓伤,有破损时使用碘伏擦拭,并保持伤口干燥。

3、在瘘管周围发现有红肿热痛情形,可能是感染征兆,切勿任意涂抹药物,应立即就医。

4、透析后应注意保护穿刺部位,加压止血后,经12小时后再将覆盖的创可贴拿掉。

5、患者每次透析24小时后给予温热敷。如果因穿刺造成血肿,当天使用冷敷防止出血,如无继续出血,24小时后再改热敷,热敷时要加强观察血肿情况。

6、使用内瘘后可以常规使用喜疗妥软膏(能软化血管和皮肤、促进渗血吸收),每天2次涂于穿刺处周围、血管上方、血肿处及瘢痕处,配合热敷效果更佳。

7、纠正贫血(饮食合理、遵医嘱用药)可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三、避免内瘘栓塞

1、养成时常自我触摸内瘘有无震颤及其强弱的习惯。

2、禁止在有内瘘侧的肢体量血压、抽血、输液,避免提重物,禁穿小袖口的衣服,不要佩戴手表或首饰等物品,睡觉时勿用之当枕头。

3、控制体重避免透析过程中因超滤过大致血压下降;正确使用降压药和缓泻剂,避免血压过低和腹泻引起脱水,使血流减慢,血液粘稠度增高,加速血栓形成,造成内瘘闭合。

4、透析结束采用局部压迫法,避免包扎过紧及压迫时间过长,要在压迫的近心端触及震颤又不出血为宜,一般20~30分钟,具体由护士个别指导。

5、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应定期检查血色素、血液粘滞度。

6、戒烟,因尼古丁会影响瘘管功能。

7、注意肢体保暖。

四、防止内瘘出血

1、避免用力提过重物品、肢体碰撞或猛拧毛巾。避免过于激动(如大笑)瘘管内压力猛增造成内瘘薄弱处破裂或针眼冒血。

2、透析过程中,扎针的手臂不可弯曲或移动,防止牵拉管路,造成出血。需要坐起或站立时,应请护士协助。

3、透析后加压止血至少10~15分钟。停止压迫时应缓慢减压,并避免内瘘侧上肢曲臂或向内瘘侧翻身下床以免瘘管内压力突增造成出血。

4、透析及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有无出血先兆,例如:牙龈出血、解黑便、皮肤淤青等,应告知医护人员作为调整透析时抗凝剂使用量的参考。

五、预防内瘘过度扩张

1、避免内瘘局部过度扩张,穿刺时不能护疼要求护士定点穿刺,以免血管瘤形成。

2、瘘管成熟后可在医护人员的建议下减少握球锻炼次数。

3、瘘管有扩张过度趋势时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用弹力绷带保护。

                                                   (血透室)

上一篇:无题---诗歌欣赏

下一篇:日 子

相关内容
全站foot顶

医院电话:0554-4022581

医院地址:寿县寿春镇寿六南路

Copyright © 2024寿县中医医院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寿县中医医院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返回顶部